437必赢会员中心

疼痛诊疗学教研室

作者:    发布日期:2025-03-20    浏览次数:

疼痛教研室的特色

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教研室自1991年成立以来,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,已成为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平台。教研室现有教师15人,其中正高职称3名、副高职称3名、讲师9名,博士生导师2名、硕士生导师5名,师资力量雄厚。教研室不仅承担了本科、硕士及博士的多层次教学任务,还积极推动科研创新,承担了多项国家级、省级科研项目,发表了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,研究成果显著。在临床技术方面,教研室率先开展了DSA引导下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、鞘内吗啡泵植入术等先进诊疗技术,显著提升了疼痛治疗水平。同时,教研室通过举办多期国家级、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,推动了疼痛诊疗技术的普及与规范化发展。此外,教研室积极推动疼痛专科联盟建设,与多家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,定期开展学术交流、技术培训和基层帮扶工作,显著提升了区域疼痛诊疗水平。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,教研室在疼痛医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,为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疼痛教研室教学

教学与科研工作也是科室的重要任务。作为贵州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,疼痛科承担着疼痛学及麻醉学硕士生、本科生(麻醉、护理、口腔、医学影像、法医)的《疼痛诊疗学》教学,同时负责护理学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指导以及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。教研室立足学科前沿,确立了三大特色研究方向: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、癌性疼痛研究。已培养疼痛方向硕士研究生50多人,博士研究生6人。

疼痛教研室的科研

在科研方面,科室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,承担了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,在疼痛发生机制、治疗新靶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。近年来,疼痛教研室教师发表论文总40余篇,其中SCI收录10余篇,国家级核心期刊20余篇,独立出版及参与编写教材和、专著、译著及其他系列丛书数本10部以上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,省级重点课题2项,省市级课题10余项,科研经费近200万元。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。

疼痛教研室的临床

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拥有一支高素质、专业化的医疗团队。团队成员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院校,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。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7人,其中主任医师2名,副主任医师2名,中级职称医师6人,住院医师2名,护理人员13名。科室开放床位38张,配备有瑞典神经射频仪、日本超激光疼痛治疗仪、德国臭氧治疗仪、HANSE治疗仪、冲击波治疗仪等国际先进的疼痛诊疗设备。

在诊疗技术方面,科室已开展多项国内领先的疼痛治疗技术:包括DSA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、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靶点射频热凝+臭氧消融术、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上腹部癌性疼痛、选择性脊神经根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、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、鞘内吗啡泵植入术治疗顽固性癌痛、脊髓电刺激治疗顽固性病理性神经痛等。同时,科室还积极开展银质针、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、脑室内镇痛等特色治疗技术,形成了完善的疼痛诊疗体系。

科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,先后选派骨干人员赴山东省立医院、深圳南山区人民医院、北京中关村脊柱微创外科医院、北京天坛医院、北京中日友好医院、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二院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内知名疼痛专科进修学习。同时,科室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疼痛诊疗专家来院讲学指导,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。

在学科建设方面,科室多次协办和承办国家级、省级疼痛继续教育学习班,定期开展超声引导技术培训班和微创介入手术培训班。科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参与卫生厅、省医学会组织的疼痛义诊活动,每年配合"世界疼痛日"和"中国镇痛周"开展义诊活动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此外,科室还积极开展基层帮扶工作,成立"疼痛专科联盟",定期帮扶县级、乡镇级医院,推动区域疼痛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。

下一篇
Baidu
sogou